• 题目:CGM 第159期: 苎麻基因组演化特征及纤维性状驯化改良
  • 时间:美国中部时间 2021年6月2日(星期三)7AM(北京时间6月2日9PM)
  • 地点:Tecent and Bilibili live stream
  • 主讲人:刘头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麻类研究所南方饲料作物资源与利用研究室副主任。2009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苎麻、大蒜生物学及其饲料化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3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lant等杂志发表论文35篇,论文被引1000余次。2016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

中文摘要

报告亮点: 1. 基因组和变异组分析解析苎麻基因组演化特征 2. 结合纤维性状基因的挖掘,探究苎麻驯化过程中纤维性状选择印迹。

报告简介: 苎麻是我国特有的纤维作物,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此外,苎麻嫩茎叶粗蛋白含量高(~20%),且具有生物产量大、可多茬收割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地区也被用作优质饲草作物;但苎麻作为饲草,其纤维含量过高会显著影响其饲草加工和动物采食性能。因此,解析苎麻纤维形成机制,对于定向选育高纤维纤用苎麻或低纤维饲用苎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分类学、遗传学等证据均表明栽培苎麻是从野生苎麻(Boehmeria nivea var. tenacissima)驯化而来,但野生苎麻纤维产量并不高。可见,在栽培苎麻驯化过程中,纤维发育相关基因受到了重点选择。然而,有关栽培苎麻的驯化分子机制,当前仍不清楚。 我们研究团队测序组装了野生种“青叶苎麻”和栽培种“中饲苎1号”基因组,得到两个高质量的基因组。通过序列比较发现两个基因组存在大量序列变异,另外在野生和栽培种鉴定到一些物种特有的基因家族。我们进一步对14个野生苎麻种和46个栽培种进行重测序,并构建了苎麻的基因组变异图谱。结合转录组表达分析,遗传群体QTL定位及选择性清除分析等,发现了多个与纤维产量相关的基因组片段具有清晰的驯化选择印迹。

参考文献

Wang Y, Li F, He Q, Bao,Z, Zeng,Z, An,D, Zhang T, Yan L, Wang H, Zhu S, Liu T* (2021) Genomic analyses provide comprehensive insights into the domestication of bast fiber crop ramie (Boehmeria nivea). The Plant Journal https://doi.org/10.1111/tpj.15346

YouTube

Bilibili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