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CGM 第135期: 杂交物种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
  • 时间:美国中部时间 2021年1月27日(星期三)7AM(北京时间1月27日 9PM)
  • 地点:Tecent and Bilibili live stream
  • 主讲人:王则夫于2009.08-2016.06就读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2016.09-2019.12就读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20.04至今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科研助理。自2012.09进入刘建全教授课题组至今,研究方向为基因组进化、物种形成。

中文摘要

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 HHS)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一直广为人们所关注。杂交物种与亲本物种间生殖隔离(reproductive isolation, RI)的形成及其分子遗传机制是理解该过程的核心。近年来,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报道越来越多,而其背后的分子遗传机制与杂交过程中导致生殖隔离的关键成种基因(HHS基因)则鲜有报道。 本研究以桦木科虎榛子属物种(Ostryopsis)为研究对象。虎榛子属为中国特有属,有且仅有三个物种,分别是广泛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虎榛子(O. davidiana)及同域/邻域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的滇虎榛子(O. nobilis)和居中虎榛子(O. intermedia)。研究人员通过长达八年的同质园实验、体内体外生理实验、基因组分析(de novo基因组、突变速率评估、群体遗传学、杂交重组等)、体外酶活实验、以及拟南芥转基因实验等,证实了居中虎榛子由于分别继承了来自滇虎榛子的铁离子耐受性相关的等位基因(FRO4、ZIP5等)与来自虎榛子的花期相关的等位基因(LHY、PIE1等),因此其同时表现出了与滇虎榛子类似的铁离子耐受性性状以及与虎榛子类似的花期性状,使得其在铁离子耐受性上与虎榛子产生了生殖隔离、在花期上与滇虎榛子产生了生殖隔离,最终形成新的杂交物种。 综合以上结论,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分子遗传模型:亲本种间具有不同的生殖隔离性状,其杂交后代通过继承来自不同亲本种的生殖隔离性状相关基因(等位基因),使得亲本种间不同的生殖隔离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发生了重新组合,并进一步促使其成为新的杂交物种。该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更为简洁,最少只需要两个基因的重新组合即可快速形成新的杂交物种。该模型的提出,对于理解杂交物种形成以及目前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广泛报道的网状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Wang et al., Hybrid speciation via inheritance of alternate alleles of parental isolating genes. Molecular Plant. 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11.008

YouTube

Bilibili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